路桥集团下属科技馆团队苦拼14年,馆方收入增长40倍
他们没有一个人有过科技馆工作经验,却创建了全国知名的科技类博物馆;他们管理的厦门科技馆建设规模并不大,吸引的客流量却位居国内同行业第一梯队;他们不懂场馆运营,却摸索出了一条公益与效益双丰收的道路。他们的经济效益在国企厦门路桥集团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,却被路桥集团推为学习典型。厦门科技馆管理团队,到底有啥“秘诀”?
朝气蓬勃的厦门科技馆管理团队成员
一群门外汉 对着鸡圈设想现代科技馆
有些老厦门人知道,“厦门科技馆”前身,是“厦门市青少年科技馆”,位于火烧屿。当年路桥集团曾利用海沧大桥东锚定,建了桥梁博物馆,正考虑用位于火烧屿的西锚定做点公益,恰巧市政府筹划建一座青少年科技馆,一拍即合。2001年5月,筹建团队顺势成立,但成员都是门外汉。
比如,“元老”中,科技馆馆长郁红萍,虽然参与筹建过桥梁博物馆,但没去过任何一家科技馆。总工程师霍文章,为项目负责人之一,做过一些企业科普方面工作,对科技馆建设也是一窍不通。外联部经理蔡月松,当时做讲解员,刚大学毕业,专业是化工。
受条件限制,这个管理团队在火烧屿办公时,不得不对着养有几百只“锦鸡”的鸡圈,设想科技馆未来的现代化模样。因常在高温下要走土路、穿梭施工栈桥,年轻时尚的郁红萍,“常用装备”改为平底球鞋、遮阳大草帽。
最终,门外汉们的坚定付出有了回报,开放前几日,100多件互动科普展品免费展出,十分震撼。厦门市民蜂拥而至,上不了船的,直接从简陋的施工栈桥挤上岛。吓得工作人员连夜拆桥。
不过,开业之初,市政府就敲定,青少年科技馆要走企业化运营路线,主要收入来源只能依靠门票。而门票还只能执行公益票价。由于交通极不便利,加上项目内容单一,开放没两年,青少年科技馆就门可罗雀,遇到生存困境。
蔡月松回忆,当时为维持运营,员工工资压得极低。她那时刚大学毕业,经招聘成为一线讲解员,月薪只有750元,一年后升为班长,才拿到850元。2002年,科技馆曾经想适当改善员工的收入水平,希望对一线30多名员工适当调资,调资幅度控制在50元至100元之间,总额2000多元,但管理团队在讨论时却悲凉地发现,这2000多块钱,他们拿不出来。
爬梯子钻顶棚 建馆练就省钱本领
正因生存压力大,科技馆团队“特抠门”。
2007年,在文化艺术中心建设新馆时,新馆规划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,常设展厅面积10000平方米,但仅有4000万元的建设资金,这在同行看来,“这点钱根本建不成一个像样的馆”。
“路桥人向来不服输,只好想尽各种办法开源节流,能自己动手就自己动手。”郁红萍说,在建馆选材时,团队想采用国际最先进的室内巴黎膜进行布馆,但是造价昂贵。于是,他们决定自己动手做。当时,他们想法很简单,认为巴黎膜造型做好后,里面做个夹层,嵌好灯具,打出的灯光一定会很柔和、也很漂亮。结果,装完了,灯光一打出来,钢骨架的影子都投到巴黎膜上了。为了研究怎么打出最好的灯光效果,他们和施工方搭建了十来米的试验段,结果,LED灯、泛光灯、聚光灯等试了个遍,还是不行。
最后,技术保障部负责人带着建设单位、监理公司相关负责人,直接“杀”到上海科技馆,爬上十几米高的梯子,钻进建好的膜结构学艺。回来后,又多次调整,最终达到了理想效果。光试验这个膜结构,就花了两个月。但不白折腾,上海科技馆的膜结构,造价500多元/平方米,厦门科技馆的只用了1/3的造价。
引领科技培训市场 尝试承接建馆项目
科技馆团队成立至今,没有 “等、靠、要”,而是坚定地“自谋出路”。
“游客来的少,我们走出去送科普上门。”蔡月松说。游客少的时候,讲解员们就排练科学小表演,每年走进几十所学校和社区,做公益科普宣传,这样慢慢把科技馆的品牌打出去,带动人气。
在蔡月松记忆中,2001年,连行政部任艳华也不轻松。那时,她一边把头埋在一摞摞档案中,整理建馆档案,一边还忙着编科普读物、制作光盘、建网站、编写内部期刊,一个人同时干几个人的活。
厚积薄发,新馆投用后,收入来源也由门票变成多种渠道。
他们指定专人了解、跟踪厦门青少年校外培训教育市场,成立培训中心,用近一年时间完成研究定位、研发课程和教师招募,第一季就招收培训学员300多名。去年一年,厦门科技馆招生达9000多人,成为国内最大的科技类培训中心。
他们借助报纸、网站、到外地推广等宣传方式,让厦门科技馆成功挤进旅游市场,成为广东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南、新疆等地亲子游群体来厦目的地。
后来,他们又打起了承建科技场馆建设的主意。不但帮嘉莲街道、乐海小学、集美小学建立了科技体验馆,还承建连江市科技馆项目。其原创展览也很抢手,比如上周刚开展的“眼睛大冒险”,已有外地科技馆表示要租展。
从57万到2287万 14年收入增40倍
“这两年好了。”说起现在,郁红萍的眉头舒展多了。
科技馆的财务报表显示,2014年,年度总收入达到2287万元,相比2001年,增长40倍。
这两年,厦门科技馆多次与来自日本、台湾、果壳网的顶级科普团队合作,为厦门人提供世界级的科普资源和活动。今年,科技馆与厦门晚报社联合主办《最强大脑来了》活动,王峰、项天佑、孙虹烨空降厦门科技馆,轰动厦门,这些合作,是郁红萍一度不敢想像的。
路桥集团董事长林小雄曾在集团年会上公开表扬,科技馆团队已经从“蜗牛”变成 “金牛”了。
但郁红萍不敢懈怠。因为国内、省内一批高投资、大规模的科技馆正在建设中,未来的市场竞争将日趋白热化,网络购物,对科普玩具等衍生品销售,冲击不小。
郁红萍说,科技馆想要在未来继续走得坚实,需要“持续改进、持续创新”,不断提升为公众提供科普服务的能力。厦门科技馆将继续与国内外优秀的企业、学校合作,举办更多样的科普活动,视野更加国际化。
名片
厦门科技馆管理有限公司,是厦门科技馆的运营机构,成立于2001年6月,系厦门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。
年龄
14岁。
特点
像一只执著的蜗牛,虽然行进速度缓慢,但目标执著,遇到困难,会努力翻越或绕过去,但绝不放弃,绝不回头。
成绩
厦门科技馆,是厦门市乃至福建省最具影响力的科普教育基地和教育中心。开馆至今,平均每年接待观众70万余人次,并获得国家级“优秀科普教育基地”、“国内最佳博物馆”等殊荣20多项。2011年,厦门科技馆应邀参加ASPAC(亚太科学中心协会)年会,作为“中国科技馆的发展历程”的六大重点场馆之一,与中国科技馆、上海科技馆等其他五大国内科技馆同台向大会报告,发出自己的声音。
数据
厦门科技馆接待人数年年增长